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
  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二次热循环对2.25Cr1Mo钢组织的影响
胡传顺,秦华,马喜龙,朱健
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   2012, 25 (3): 64-66.   DOI: 10.3969/j.issn.1006-396X.2012.03.014
摘要397)      PDF (363KB)(268)    收藏
通过扫描电镜(SEM)、能谱(EDS)分析方法,对2.25Cr1Mo钢经受二次热循环后的组织进行了分析。结果表明,经过二次热循环作用,获得贝氏体组织。但经第一次峰值温度热循环作用所形成的粗大原奥氏体晶界,并未在第二次热循环作用后产生细化,仍然保持第一次热循环所形成的粗大的原奥氏体晶界形态。能谱分析结果表明,微区成分比较均匀,说明试样经受第二次热循环作用后,奥氏体均质化进行得较为充分。颗粒状组织微区成分与基体相比,铬元素含量增高,可推测颗粒状组织形成了以Fe,Cr为主的第二相碳化物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三次热循环对2.25Cr1Mo钢组织的影响
王亚新,胡传顺,秦华,马喜龙
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   2012, 25 (2): 70-72.   DOI: 10.3969/j.issn.1006-396X.2012.02.015
摘要422)      PDF (392KB)(384)    收藏
通过扫描电镜(SEM)、能谱(EDS)分析方法,对2.25Cr1Mo钢经受三次热循环后的组织进行了分析。结果表明,经过三次热循环作用,获得贝氏体组织。经三次热循环—三次热循环中最高峰值温度1 195℃,三次热循环总的t8/5达97s以上的作用时,晶粒尺寸并未发生明显长大。由于第一次热循环冷却过程中没有发生相变,没能产生第二次热循环峰值温度的晶粒细化作用使晶粒尺寸细化。试样热循环作用后,对试样的能谱分析结果表明,析出相微区成分相近,以Fe元素为主要成分,可推测形成了Fe,Cr,Mo碳化物析出向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Ni-Cu-P镀层在氢氟酸溶液中的耐蚀性研究
刘文涛,王洪志,胡传顺,梁平,秦华,李壮
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   2011, 24 (5): 83-85.   DOI: 10.3696/j.issn.1006-396X.2011.05.022
摘要727)      PDF (588KB)(453)    收藏
为了改善20R钢在氢氟酸介质中的耐蚀性,采用化学镀技术在该材料表面制备了Ni-Cu-P三元合金镀层。通过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观察和分析了镀层的表面形貌和组成,通过浸泡法、电化学系统测试了20R钢和镀层在氢氟酸溶液中的腐蚀性能。结果表明:Ni-Cu-P镀层能顺利地在20R钢表面发生沉积,镀层光滑、致密、无裂纹,阻隔了氢氟酸与20R钢的直接接触。镀层在氢氟酸溶液中更容易发生钝化,具有一定的耐蚀性能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氢氟酸浓度对Ni-Cu-P镀层耐蚀性的影响
王洪志,胡传顺,潘晓丽,梁平,朱健,秦华
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   2011, 24 (4): 84-87.   DOI: 10.3696/j.issn.1006-396X.2011.04.021
摘要666)      PDF (374KB)(444)    收藏
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Ni-Cu-P化学镀层的表面形貌,采用浸泡法与电化学阻抗谱测试了Ni-Cu-P 镀层在不同浓度氢氟酸溶液中的耐蚀性。结果表明,Ni-Cu-P镀层均匀、致密,在氢氟酸介质中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能,且随着氢氟酸溶液浓度的增大,镀层的腐蚀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
热处理工艺对2.25Cr1Mo0.25V钢相变温度的影响
马喜龙,胡传顺,秦华,蒋应田
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   2011, 24 (3): 79-81.   DOI: 10.3696/j.issn.1006-396X.2011.03.019
摘要567)      PDF (239KB)(521)    收藏
采用热膨胀法测试了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2.25CrlMo0 .25V 钢的相变温度Ac1 和Ac3 。结果表明, 该钢经退火处理后的相变温度分别为797 .1 ℃和886.2 ℃, 经淬火处理后的相变温度分别为801.3 ℃和891 .4 ℃, 经调质处理后相变温度分别为809.2 ℃和898 .7 ℃。不同组织对相变温度有影响, 实际生产中应考虑热处理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。
相关文章 | 多维度评价